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学校人物志丨张爱君:倔强“君子”

2016-09-23 新学说
↑ 点击上方“新学说”关注我们

文/新学说 张羽

提起她,很多人喜欢用“爱折腾”来形容,她也有一所“折腾”出来的学校。有幸采访这位校长,我更喜欢用“倔强的老太太”来形容她。


第二次来到君诚学校,相同的是安静舒适的环境,不同的是这次开学后的学校更增加了学生的生气。有的人说,学校的气质往往有校长的基因,我告诉自己,这位校长已经做了40年的教育工作,在现在的学校中,她是校长,是全资投资人,是学校的运营者。


想做一个和中国教育体制不一样的学校


源于资料,我了解到这位女校长和教育已经有了40年的缘分,从体制内的教师到对外汉语教学,从给外企编写中文资料到自己开办国际学校。“40年,您从事教育行业的经历”,这是我在采访前写下的第一个问题。


“其实我18岁就当老师了”,算了下年纪,似乎比资料上的40年经历久了一些,起点源于贝满中学(女十二中),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市第166中学。“因为当时老师很少,在70年代那样的环境下,我们就被选择到师范院校学习,毕业了回到母校教书,算是一个体制教育出身的教师吧。”

那时风华正茂


如果要将当时的张爱君老师与现在君诚国际学校的张爱君校长相联系,似乎还很遥远,留学日本、学访美国等和国际多元教育接触的经历,让张校长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觉得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学校应该要尊重学生,有更多元的东西出现”,这时,“创办一所理想中的学校”,这个想法也开始在她心中萌芽。


“所以当时就想着做一个和国内体制不一样的学校吧。” 一个简单的信念,做起来就是十余年的时间。40多年的教育经历中,她一直走在发展的前端。


君子谦谦,诚信为先


“做一个国际学校真的太复杂了!”为了做好国际学校,张校长谈到,初期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学习,如何建设校园,管理学校,好的要学习,不好的也要作为经验来提醒自己。学校在改变,作为校长的她也在改变。了解到学校需要好的硬件和环境时,自学建筑设计成为了这位老人从2012年起的必修课, 亲自参与到教室的设计和施工,也让我想起第一次来君诚时,校长在施工工地亲自了解情况的场景。


主体纯白、点缀彩色的教学楼,舒适而可爱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国际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很好奇这样背景下的君诚是什么样的定位,学校的目标又是什么。“我觉得做学校第一要讲诚信吧”,所谓的君诚两字,她以“君子谦谦,诚信为先”来解释。“成绩是第二位吧,我希望君诚出来的孩子,以后能够讲诚信,排队不加塞、不随便扔东西,学好品德,这个比他们的学习成绩重要多了”。


中国人办的国际学校,最焦点的问题就是中方校长能否同外方校长和谐共建校园。

——张爱君校长


谈及目前同Gary校长合作,张校长认为这是磨合的结果。“之前我从英国聘任了两位校长,都不合适,感觉他们有点不信任我这个中方老太太”,这似乎也是多数国际学校的通病,外方校长往往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找来了“中国女婿”——目前的外方校长Gary,“我就想着找一个有中国生活经历的外国人,他懂教育,他也能体会到中国的环境”。


事情当然不会一帆风顺,争论和不同意见的碰撞对张校长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双方都会有对错。“当时你不同意的事情我同意了,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这是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面对自己错误时发出的道歉短信,“我也会犯错,希望可以用西方人的思维去和外方校长沟通,同时,我对外方校长的要求是他也要慢慢学会中国人的思维,相互尊重,这是双方合作最基本的东西。”


或许曾经汉语培训工作以及留学经历,

使得张爱君校长对于多元文化的沟通有着独到的见解


宁可卖房,也不接受投资的倔强老太太


张爱君校长的另一身份是学校的投资人,没有任何企业的注资,完全是靠个人注资经营起这所学校,算是独一无二的一种。“这些年净卖房子了,卖了之后就把钱投到学校,建新楼,买新的设备”,这是我在提到独资办学的困难时,校长给出的回答,她的语气也很平静。后来才了解,这个“卖房”是张校长爱人生病期间二人坚持的决定。


“去年他在住院时,每次到中午他都会摆着手,让我回学校去忙”。家人是支持这位女校长的动力,谈及这些时,也是她在采访中少有的情绪动容之时。


“所以,每次开学时,我都会和所有人说,今天是我的生日,因为来的都是家人”。对于她,学校已经是自己的家。


发展至今,不接受投资、不允许别的学校挂君诚之名是张校长一直坚持的底线,“其实我觉得君诚就做一个小而精的学校吧,不扩张、不开分校,这样挺好的”。她喜欢总结每年学校的进步,认为学校只要一年比一年好就可以,因此,她从不和其他学校比学生数量、比学校收入。


民办国际学校似乎很难摆脱商业的标签,做一个纯粹的学校,很难,但值得坚持。而面对困难,她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洒脱和坚韧。


曾经的教师经历,她尊重老师,也珍惜老师


“老师们需要被尊重”,这是她常提起的一句话,在师资上加大投入的同时,她更愿意放低身份,真诚地和每一位老师交流,让这个“大家庭”能够更加融洽。



采访的最后,我没有问出最后一个问题——“张校长对于未来有创办学校想法的人有什么建议”。原因是采访中我已经得到了答案,就“擅自”取消了这一问题。

她提到过,“其实没有一个学校是十全十美的,没有完美的学校,也没有一事无成的学校,他们的成长经历都不一样。我们也有做得不足的地方,既然管不了其他人,我就做好自己吧,这么大岁数,我也很难改变自己了。”



从最初的一栋教学楼到今天的五栋,“我现在目标就是把这个学校弄好,再办个十年、二十年?我会尽力”。


“国际学校人物志”为新学说新开设专栏,为您分享那些国际学校背后的精神力量和故事,我们会不定期地采访国际学校创始人、校长以及投资人等,敬请期待。


哪些办学故事感动了你?

哪些教育者的故事使你久久无法忘怀?


欢迎有意接受采访和报道的各方学校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